位置:首页 > 区情 > 概况 >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质  

  一、构造  

  东胜区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北部的伊陕斜坡上,北邻乌兰格尔隆起。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南向西倾斜的缓倾单斜层。地质倾角一般为3~5度。基地为太古界古老变质岩系。元古代和下古代处于隆起状态,从上古代的中晚石炭纪开始接受沉积,沉积覆盖层包括华力西构造层、印支构造层、燕山构造层和喜山构造层。  

  境内地质构造简单。只在露头较高的地区见有小型褶曲和规模不大的断裂构造。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和褶曲则隐伏在燕山期构造层之下。  

  境内的主要褶皱构造有巴龙图沟背斜、酸刺沟背斜、阿桂沟向斜等。断裂构造在境内不发育,规模也不大,多以正断层为主,比较典型的是西南部打卡沟正断层组,该断层组共有5条,最长的7.8公里。走向北东10~52度,断距20~30米。倾角50~80度,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地貌特征比较明显。  

  二、地层  

  境内出露的地层有中生界三叠系中统二马营组,上统延长组,侏罗系下统延安组,中统直罗组,白垩系下统伊金霍洛组、东胜组及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在中、新生界之下,尚隐伏有太古界、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中生界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  

  太古界  太古界为一套深区域变质岩石。仅在市境西部泊尔江海子以北钻孔中见到。岩性仅见到5米的闪长花岗片麻岩。  

  古生界  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为一套含煤砂页岩层,厚度8~67米,仅见于泊尔江海子一带的钻孔中。二叠系分布在西部。灰白色含砾粗中粒砂岩和褐黄棕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厚63~100米。褐黄棕色粉砂质泥岩,杂色铝土质泥岩与灰白色、浅灰黄细中砂岩,中粗砂岩区层。厚134.8~169米。岩性为黄褐色粉砂岩,泥岩与浅黄色中—粗粒砂岩区层,向下砂岩比例增大,泥岩颜色变深,厚84~291米。  

  中生界  中生界出露有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其中除下三迭统见于钻孔中外,其余地层均已出露于地表。三叠系,仅见于西部泊尔江海子一带,岩性主要以灰白、灰黄、褐色的粉砂质泥岩、砂岩等,厚80~292米。侏罗系,分布在东胜以东及罕台川北部,岩性以蓝灰色浅灰色粉,砂岩、泥岩夹淡黄色砂岩为主,含多层可采煤层,厚84~320米。白垩系,主要分布在市境西南部及东胜南部,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砂岩夹长石砂岩,厚度127米。  

  新生界  境内仅见第三系上新统,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第三系上新统分布在东胜四周,上部为土红色、土黄色、灰白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砾岩,砂砾岩及泥灰岩透镜体,厚度大于52米。第四系主要分布在东胜西南的撖家塔、灶火壕、沙沙圪台一带的沟谷中,岩性由下而上为砾石层、灰黄及桔黄色中细砂、灰黑色粉细砂及粘砂土,表层有10~30厘米的泥炭层,总厚度大于27米。全新统分布在冲沟、洼地及台地,为湖积砂土、淤泥、冲积砂石层、风成砂、总厚度大于14米。  

  第二节 地貌  

  东胜区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在西部巴音敖包乡布日嘎斯太村,海拔1615米,最低点在东部塔拉壕乡红泥塔村,海拔1269米。  

  按地貌特征,全市可明显地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以柴登乡的城梁村至漫赖乡的海子湾村一线为界,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区。  

  一、东部丘陵沟壑区  

  面积1250平方公里,包括罕台庙、布日都梁、羊场壕、添尔漫梁、塔拉壕、潮脑梁等6个乡。该区河川沟壑密度大,呈树枝状,侵蚀切割严重,土地支离破碎,海拔1269~1548米,相对高差30~70米。东胜梁横亘该区东西,是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南北分水岭。全市沟川大多集中在该区,年输沙量762.3万吨。该区以水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较大的山丘有神山、巴音门克敖包。  

  神山,位于东胜城区东16公里处,在塔拉壕乡境内。海拔高度1577米,相对高度200米,方圆5平方公里。有天然次生林木生长。山顶有敖包,在古松旁原建有大仙庙,所以将此山取名神山。  

  巴音门克敖包,位于东胜城区西7公里处,在羊场壕乡境内。海拔高度1509.3米,面积1.6平方公里。“巴音门克”系蒙古语,郡王旗蒙古族牧民巴音门克在此居住而得名。  

  较大的河流有向南汇入乌兰木伦河注入黄河的铜匠川、昆都伦川、吉劳庆川、阿布亥川;向北流经达拉特旗注入黄河的库伦沟、哈什拉嘎川、罕台川。各河川宽50~500米不等,均属季节性河流,只有降暴雨才有洪水,平时无水,河底全是砂石。  

  二、西部波状高原区  

  面积950平方公里,包括巴音敖包、泊尔江海子、漫赖和柴登4个乡。处于毛乌素沙地的延伸地带。沙、梁、滩、壕、湖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平缓,呈波状,土地比较完整。海拔1367~1615米,相对高差较小。东、北、西三面略高,中南部较低,近似盆地。东部、北部为覆沙梁地,西部、南部、中部为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该区以风蚀为主,土地沙化严重。  

  较大的山丘有巴音敖包,位于东胜城区西75公里处,在巴音敖包乡境内。海拔高度1519.7米。“巴音敖包”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土石堆。旧时蒙古族在山顶建有敖包,供奉祭奠,向往繁荣、富裕,将此山取名巴音敖包。  

  较大的河川有向北流经达拉特旗注入黄河的水多湖川,汇入桃力庙海子的内流河乌尔图河、扎日格沟。各河川宽200~350米不等,均属季节性河流。  

  较大的湖泊有桃力庙海子,位于泊尔江海子乡南端与伊金霍洛旗交界处,水面5.38平方公里。  

  第二章 气候  

  第一节 特征  

  东胜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度65.7~70.3,主要受西北环流与极地冷空气的影响,气候特征为:春季干旱,夏季温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季度更替明显,冬长夏短,四季分明。  

  春季升温快,降水量少,大风多,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春季是过渡性季节,蒙古高压减退,太平洋副高压加强北上,气温迅速回升,5月中下旬春霜结束。春季日平均气温6.8摄氏度左右。由于春季气旋活动频繁,气温变化无常,日较差变化大,该季是全年大风沙暴最盛期,4~6月的大风沙暴日数分别占到全年大风沙暴日数的40%和48%以上。平均降水量39~5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2%~13%。由于升温快,降水少,风大,土壤中水分蒸发强烈,气候干燥,土地干松,春旱严重,沙化加剧。  

  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气候湿润。该季虽然短促,气候变化却很明显。温度高、湿度大、降水多,最高气温可达35.8摄氏度,湿润度0.60,降水量占全年的65%,但降水保证率低,年变率大,降水强度大,利用率低,从而导致旱涝不均和水土流失等。根据雨量级别与农作物、牧草的生长需求衡量,降水量还不能满足需求,保证不了农牧业的稳产高产。由于水汽充沛,热对流旺盛,很容易形成冰雹,尤以东部地区冰雹出现机率最高,占全年的40%以上。  

  秋季降温快,气候凉爽,霜冻严重,冰雹多,气候变化明显,多数年份,天高气爽,光照充沛,是农作物、牧草成熟的大好季节。秋季的雨量平均在71~83毫米,占全年的21%~22%,个别年份会出现秋雨连绵的天气,甚至积涝成灾。由于蒙古高压的加强,冷空气不断南下,会引起气温急剧下降,带来霜冻。正常年份于9月上旬出现霜冻。该季节内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出现雷阵雨并伴有冰雹、大风天气。“二、八月龙口夺食”,就是说该期容易出现冰雹,仅8、9月的冰雹机率占全年的28%~32%。  

  冬季漫长而寒冷,寒潮天气多。该季节是季风极盛期,盛行西北风,蒙古高压势强,冷空气不断暴发南下,受极地冷气团的影响,冬季长达6个月,季平均气温零下11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2.6摄氏度。小于零下10摄氏度的寒潮西部29天,东部15天。受西北风带高空低压槽的东移影响,寒潮天气频繁发生,并伴有降雪、大风天气。个别年份也会出现雪灾,危害牲畜正常过冬。冬季的平均雪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历年平均积雪日数24~28天,降雪日数10~15天,最大积雪深度28厘米。最大冻土层深度150厘米。  

  第二章 气候  

  第二节 要素  

  一、日照 气温 地温 霜期  

  日照  境内地处塞北高原,多为晴天,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3100~3200小时,年日照率大于70%。 4~9月平均每天日照时数达9小时以上,最长的一日可达14小时以上,出现在1976年5月。日照百分率的分配为:春季69%,秋季73%,夏季66%,冬季76%。一年内太阳辐射能量东部地区平均每平方厘米142.75千卡,西部地区平均每平方厘米143.19千卡。太阳辐射能量最高值在5月份,最低值在12月份。  

  气温  东部地区多年平均气温5.5摄氏度。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0.6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5.0摄氏度,出现在1980年7月21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零下11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9.8摄氏度,出现在1957年2月8日。大于等于0摄氏度的积温为3037.7摄氏度,大于等于5摄氏度的积温为2902摄氏度,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为2499.7摄氏度。西部地区多年平均气温5.2摄氏度。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1.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5.8摄氏度,出现在1975年7月15日。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12.9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2.6摄氏度,出现在1971年1月22日。大于等于0摄氏度的积温为3088.5摄氏度,大于等于5摄氏度的积温为2968.4摄氏度,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为2580.3摄氏度。  

  地温  东部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7.6摄氏度。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7摄氏度,出现在1971年7月21日。极端最低地面温度零下39.7摄氏度,出现在1971年1月21日。西部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8.1摄氏度。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9摄氏度,出现在1970年7月22日。极端最低地面温度零下37.8摄氏度,出现在1969年1月8日。  

  东部地区土壤冻结日始于10月中下旬,至翌年4月解冻,冻结天数长达半年之多,最大冻土层150厘米。西部地区土壤冻结日始于9月下旬,至翌年5月解冻,冻结日数长达7个月左右,最大冻土层139厘米。  

  霜期  东部地区无霜期多年平均135天,最长175天,最短112天。初霜日最早9月14日,终霜日最晚5月14日,初霜日最晚11月11日。西部地区无霜期多年平均116天,最长138天,最短90天,初霜日最早9月2日,最晚10月3日,终霜日最晚6月10日。  

  二、降水 湿度 蒸发  

  降水  全市降水多年平均在400.2~325.8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东西相差80毫米左右。全市平均年降水量80093.9万立方米。暴雨日数虽少,但雨量较大。由于远离海洋,降水量年季变化较大。如东胜1961年降水709.7毫米,1962年降水仅198.5毫米,相差511.2毫米。泊尔江海子1961年降水644毫米,1965年仅133.8毫米,相差510.2毫米。在同一年内降水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东部地区冬季(12月~翌年2月)降水量多年平均7.9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0.2%;春季(3~5月)降水量多年平均53.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3.3%;夏季(6~8月)降水量多年平均256.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4.1%;秋季(9~11月)降水量多年平均82.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1%。西部地区冬季降水量多年平均4.1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0.1%;春季降水量多年平均3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2%;夏季降水量多年平均211.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5%;秋季降水量多年平均70.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1.7%。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在1961年8月21日,东胜降水量147.9毫米,泊尔江海子降水量146.5毫米。东胜1小时最大降水量45.7毫米,出现在1963年8月6日。泊尔江海子1小时最大降水量32.7毫米,出现在1976年8月8日。  

  湿度  由于境内阴雨天较少,太阳辐射强度大,大风日数多,因此,相对湿度较低。年平均相对湿度东部地区51%,西部地区52%。东部地区1~12月湿度分别为0.16、0.18、0.14、0.17、0.16、0.18、0.66、1.05、0.50、0.31、0.12、0.06,年平均湿度0.31。西部地区1~12月湿度分别为0.14、0.18、0.10、0.12、0.12、0.11、0.56、0.83、0.51、0.26、0.12、0.04,年平均湿度0.25。  

  蒸发  境内因日照长、风大、植被稀疏,所以蒸发量大。东部地区多年平均2256毫米,西部地区多年平均2501毫米。尤以春、夏两季蒸发量最大。  

  三、气压 风  

  气压  境内一年中气压最高值出现在11月份,最低值出现于7月份,分别为858.1毫巴和847.6毫巴。年平均气压853.6毫巴。  

  风  由于受西北环流与极地冷空气的影响,境内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尤以西北风强烈,常造成风灾。东部地区年平均风速每秒3.5米,最大风速每秒20米。大于等于每秒3米的风日数223天,大于等于每秒5米的风日数72天,大于等于每秒17米的大风日数28.1天,沙暴日数19.3天。西部地区年平均风速每秒4米,最大风速每秒28米,分别出现于1964年3月27日和1968年4月3日。大于等于每秒3米的风日数224天,大于等于每秒5米的风日数111天,大于等于每秒17米的大风日数47.7天,沙暴日数26.6天。  

  第二章 气候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一、干旱  

  境内受旱灾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为全市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一般年份春季均受干旱影响,夏旱和秋旱次之,受灾率在30%以上。每年从6月后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旱情仍不能缓解。冬季降雪很少,土壤水分蒸发强烈,湿润系数小,使春旱加剧。故有“十年九旱”之称。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遭受特大旱灾,全年没有下雨。清同治九年(1870年)境内遭受严重旱灾,全年没有下透雨。清光绪三年(1877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宣统二年(1910年),境内均遭受大旱灾,居民饿死者甚多。民国15~18年(1926~1929年),连续4年亢旱,尤其是民国17年(1928年),春夏滴雨未落,多数农作物不能播种,草木枯死,牲畜倒毙,居民饿死或逃荒及卖妻儿者甚多。民国28~31年(1939~1942年),又连续4年亢旱,其中民国29年为旱、风、涝、雹、冻5灾,民国30年为旱、雹、冻3灾。农田收获无几,人民多以草根、树皮、草籽或捡枯骨磨粉和水充饥。不少人外出逃荒,部分人被饿死或病死。民国36年(1947年)境内旱灾严重,春夏无雨,农作物下种者甚少。虽有少数低洼渠沟地勉强播种者,也大多被旱死。秋后又遭涝、雹、冻等灾,是民国以来灾情最严重的年份。全县2.6万人受灾,159人被饿死,833人迁逃他乡,90%的牲畜被饿毙或宰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兴修水利,抗御干旱,但旱灾始终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从1950年至1990年,遭受严重旱灾就有16年,即1951年、1952年、1953年、1957年、1960年、1962年、1963年、1965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80年、1982年、1985年、1987年,特别是1965年,年降水量仅为133.8毫米,尤其是在6~8月份作物生长期内降水量不足70毫米,伏天仅有8~34毫米,使禾苗枯萎,牧草枯焦,粮豆亩产仅13公斤,牲畜死亡上万头只。   

  二、风  

  境内大风的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和周围地形的影响,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5月,由于蒙古冷高压所控制,每当寒潮到来便形成大风。特别是在春季的3~5月份,由于气温回升快,天气系统过境频繁,产生的大风次数更多。境内大于等于每秒17米的大风日数28.1~47.7天。沙暴日数19.3~26.6天,最多年份达70天。大风吹蚀着没有植被或很少植被的疏松土壤表层,土壤中的粘粒物质和各种养分逐渐减少,流沙顺风吹扬,埋压农田、草场、道路、村庄,给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民国元年(1912年)春,大风损坏田苗两次。民国10年(1921年)6月26日,大风将两人搂不住的大树刮倒。民国11年(1922年)春,大风灾,部分房屋被沙埋压。民国18年(1929年)中秋节前后,大风数日不止,随即冰冻。民国29年(1940年)春,风沙肆虐,部分农田被沙埋压,部分农田播下的种子被风吹走。  

  1960年遭受风灾,全县除补种返种的6万余亩外,受风沙侵袭的幼苗面积9.9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2%,其中缺苗80%以上的4.7万亩,缺苗50%~80%的2万亩。1961年遭受的严重风沙灾害,造成大量农田返种或补种,西部地区返种补种4~5遍。1966年4月14日,大风8~10级,50%以上已播农作物籽种被大风吹走或被沙埋压,部分供电、电话、广播线路损坏,东胜—杭锦旗公路泊尔江海子段被流沙阻隔,中断交通7天,泊尔江海子公社、漫赖公社的部分农民因房屋被流沙埋压,只好搬家另建新居。1972年春,大风并霜冻,出土禾苗大部分被风吹倒、沙埋或冻死。1973年,柴登公社宗兑壕大队五队在春播时由于风沙灾害,大田作物返种4次都未能见苗。因干旱、风沙等危害,全公社45个生产队没有一个队能粮食自给,有4个生产队没有口粮。1974年春,全县因风沙危害而返种、补种的农作物13万亩,其中西部4个公社就达11万亩。从1966~1980年,因流沙侵袭,仅漫赖公社莫日古庆大队就有24户人家般迁。泊尔江海子公社奎素大队一队因风蚀沙化严重,仅1976年就有17户农民搬迁它地。1983年4月27~28日的大风沙尘暴,最大风力11级,死亡牲畜1200头只,大面积农田草场被沙埋压,甚至造成人员失踪死亡。1985年全市10个乡普遍遭受风灾,受灾农田9.7万亩,部分作物返种2~3次。  

  三、雹  

  境内有80%的年份出现冰雹,年冰雹日数东部地区最多11天,西部地区最多7天;最早出现在3月,最晚出现在10月。其危害有轻有重,轻则损坏禾苗,造成粮食减产,重则造成粮食绝收、伤害人畜等。雹灾一般范围不广,对农业的危害重于牧业。  

  民国21年(1932年)7月22日,东胜城南虎石沟一带降雹,大如拳头,羊群大遭损失,田禾全被击毁。民国23年(1934年)9月1日10~14时,第一区第三乡板素壕,乌德呼舒、土盖沟等地降雹,受灾农田8600亩,田禾损失八成以上,受灾居民46户315人。同月3日12~14时,第二区第一乡各岁沟、北流图沟、补洞沟,第三乡查查沟,第五乡古力半什劳等地降雹17厘米左右,将农作物全部击毁,颗粒无收。受灾农田1.6万亩,受灾居民109户573人。民国37年(1948年)8月13日下午,打卡沟、布日都梁、撖家塔、阿布亥等地南北7.5公里,东西5公里之内降冰雹两小时多,随之暴雨直至午夜,农作物全部被冰雹击毁或被洪水冲走,鸟雀打死遍地,坍塌房屋60余间。  

  1963年7月12日和22日下午,罕台庙公社和羊场壕公社、神山公社先后遭受冰雹袭击,两次降雹均为2~3小时,地面平均积雹9~12厘米,个别地方降有碗口大的冰片。使19个生产大队104个生产小队8320人受灾。受灾农田11.48万亩,其中1.93万亩农田无收获;打死羊36只,打伤羊112只,打死鸡80多只,打伤大畜49头,打伤1人;野兽、飞鸟被打死无数,树枝被打折。1973年7月的一场冰雹,仅漫赖公社41个生产小队中有31个受灾,冰雹打死大畜19头,打死小畜90只,损毁农作物2.3万亩。1980年7月19日,塔拉壕公社东南部10个生产队和潮脑梁公社西南部5个生产队遭受冰雹袭击,冰雹大如鸡蛋,最大的如拳头。地面积雹平均6厘米,覆压时间长达18小时。受灾农田3065亩,1567亩农田无收获。1982年8月8~12日,漫赖、柴登、泊尔江海子、巴音敖包、潮脑梁、添尔漫梁6个公社46个生产队先后遭受冰雹袭击,农作物损失惨重。特别是漫赖、柴登两个公社的台什、宗兑等9个生产队在11日的冰雹袭击中受灾更重,冰雹大如鸡蛋,有的重量达550克,树枝被打断,部分牲畜被打死打伤,冰雹积存时间达3天,4000亩农田受灾。1984年9月初。全市10个乡均遭受不同程度的雹灾,其中重灾乡1个,1003户5100人,轻灾乡5个,2960户14800人,特重灾村5个,856户4300人。雷电击毙2人,牲畜死亡190头只。1985年9月19日下午2时,漫赖和罕台庙乡的8个村34个社遭受冰雹袭击,受灾710户3659人,受灾农田2.9万亩,部分牲畜被冰雹打死。1990年7月22日、8月30日、9月23日,漫赖、罕台庙、布日都梁、塔拉壕等7个乡的88个村民小组,先后遭受冻雹袭击,重灾19个社,糜黍、荞麦等作物受损严重。  

  境内遭受冰雹袭击的路线主要有一条,即从杭锦旗的塔然高勒乡和伊金霍洛旗的苏布尔嘎苏木方向分别进入境内,汇合于西部泊尔江海子乡,然后由西向东,最后从东南塔拉壕乡或东北方向出境。另外还有从达拉特旗青达门乡入境,进入柴登乡向东移动和从伊金霍洛旗合同庙乡入境,进入漫赖乡向东移动以及从准格尔旗乌兰哈达乡入境,进入潮脑梁乡向东北方向出境的几条支线。  

  四、霜冻  

  霜冻对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境内初霜冻(秋霜冻)出现机率较多,终霜冻(春霜冻)出现机率较少。泊尔江海子及附近地区,因地势低洼,初霜冻比相邻地区早10天左右,终霜冻也比相邻地区晚10天左右,而且每次危害非常严重,成为全盟生长期最短,霜冻强度最大的地区,号称“存霜圪卜”。1957年和1980年,在处暑节令的当天早上就落了霜,造成糜谷、马铃薯全部冻死,减产60%以上的严重损失。终霜冻虽不及初霜冻的危害严重,但个别年份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也较大。1962年、1968年、1976年、1987年的终霜冻使大部分幼苗被冻死,造成大面积返种。  

  五、寒潮  

  秋、冬、春季因受北路和西路冷空气影响,形成寒潮大风等恶劣天气。冬前寒潮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使大田作物被冻,牧草提前枯黄,体弱母畜流产,引起人畜疫病等。冬、春的寒潮会影响牲畜保膘、保胎、接羔保育、配种剪毛,增加老弱病畜的死亡率,冻死禾苗等。如果出现伴有大风雪的寒潮天气,带来的损失会更大。1987年6月6日的一次寒潮天气,使全市13万亩农田受灾,580多只刚剪毛的羊被冻死。  

  六、洪涝  

  因市境东部属丘陵沟壑地区,沟壑纵横,西部为波状高原地区,是毛乌素沙地的延伸地带,地形较为平缓,所以,遭受洪涝灾害的程度东部较为严重。  

  民国35年(1946年)入夏后,霪雨连绵一个多月,坡地多被洪水冲毁,平地尽成泽国。民国36年(1947年)8月上旬至9月中旬,霪雨连绵40多天,其中8月27~28日又连降暴雨。坡梁沟塔地多被洪水冲毁,平地水深30多厘米,未旱死的农作物多被水浸死,全县有2757间房屋受损,三分之一的土窑及圈棚坍塌,部分居民及牲畜被压死。仅孝友乡死亡11人,死亡大小畜854头只,受灾农田3.7万亩。1961年秋,境内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山洪推漫淹没农田30余万亩,占总播面积的37%,其中绝收面积11.6万亩。1973年7月,境内遭受暴雨、冰雹袭击,全县受灾生产队130个,占总数的32.9%,受灾户2171户10024人,受灾农田6.5万亩;死亡大畜77头,小畜893只;洪水冲毁水井31眼,塘坝21处,渠道、澄地坝343条88公里;倒塌房屋34间,棚圈128间。罕台川内山洪暴发,吞没在川内行使的车辆数十辆及牲畜百余头只,使16人丧生。1976年7月底至8月初,境内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洪水冲垮乌尔图水库,毁坏大口井85眼,水井50眼,截伏流工程17处,土石坝1169道;洪水冲毁林地6745亩,基本田5486亩,使4.7万亩农田无收获;共倒塌房屋950间,圈棚2164处;死亡4人,伤1人;死亡大小畜354头只,猪80口;洪水冲走上场小麦5000余公斤,冲毁桥梁1座,涵洞22处,路基3.1万余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13.5万元。1985年8月23~27日,全市普降大雨,降水量174毫米,水涝成灾。洪水冲毁和淹没农田及草牧场5万余亩,冲走林木1000余亩,冲毁拦洪澄地坝600余条,毁坏渔塘、渔池32处,淹没水井230眼;共倒塌棚圈2200余处,压死羊293只,猪58口。1988年6月25日下午和27日傍晚,东部地区两次降暴雨,其中25日下午40分钟降雨47毫米,27日傍晚35分钟降雨42毫米。东胜城区大街小巷洪水横溢,中心街道积水1米多深,940多户居民住房、菜窖及部分单位房屋进水,使300多户住房地基沉陷,10多户住房倒塌,3户住房被洪水冲走。近郊羊场壕乡部分农房被洪水冲走,蔬菜地被洪水冲漫,损失70多万元。1989年7月21日6~8时,全市降特大暴雨,3小时降雨量达129.7毫米,形成百年不遇的洪灾,使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财产遭到严重损失。东胜城区100多个单位和3500户居民房舍水淹,45户2250平方米居民住房倒塌,5万多平方米住房、厂房、仓库、办公室成为危房,办公及市政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农村有258间房屋倒塌,1.35万公斤村民存粮被水淹或冲走,934处牲畜棚圈倒塌,死亡大小畜531头只,猪55口。洪水冲毁淹没农田6.6万亩,有3.9万余亩农田绝收,粮食减产789.1万公斤。洪水冲毁草场1356亩,林地1864亩,大口井189眼,澄地工程20处1892亩,塘坝400多条,堰道、谷坊工程397处;冲毁砖窑19座,小煤窑97处,温室34处,淤灌大棚30处。另外,公路、铁路及通讯、供电线路多处被毁坏而中断。城乡直接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七、雪  

  由于境内冬季降雪只占年降水量的0.1%~0.2%,所以降雪造成灾害的机率较少,但个别年份降雪较多,给牧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民国2年(1913年)11月的一场大雪,积雪厚度近1尺,到次年2月才消完。1978年2月,一次降雪17厘米,交通阻塞三四天,牲畜死亡严重。次年2月22日,全县普降大雪,积雪厚度达28厘米,使交通阻塞,畜牧业遭受严重损失。1980年3月9~11日,全县连降3天大雪,草牧场被厚雪覆盖,牲畜无法出场,死亡惨重。  

  第三章 水文 土壤 植被  

  第一节 水文  

  一、地表水  

  境内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一部分通过松散砂岩层渗入地下,补给浅层地下水,另一部分通过沟川排泄于境外或流入境内湖泊、水库。全市平均年径流量6646.3万立方米,其中内流水系径流量366.9万立方米。年输沙量844万吨。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各河川均属季节性河流。全市水面面积12.09平方公里。  

  外流水系  境内外流水系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以东西走向的东胜梁为分水岭,分别向北流经达拉特旗注入黄河,向南汇入乌兰木伦河经伊金霍洛旗和陕北注入黄河。流域面积1732.7平方公里。  

  向北流经达拉特旗注入黄河的较大河川有4条。  

  库伦沟:发源于潮脑梁乡北部,为潮脑梁乡西部、塔拉壕乡与达拉特旗的交界河川,向西北流经塔拉壕乡,汇入哈什拉嘎川,境内长13.5公里,平均宽490米,水域面积6.6平方公里。境内支流有西库伦沟、北神山沟,哈日布拉格沟、巴龙图沟等。属季节性河流。“库伦”系蒙古语,意为“营房”。早年此地曾有过营房而得名。  

  哈什拉嘎川:发源于羊场壕乡碾盘梁村及塔拉壕乡格舍壕村,向北流经添尔漫梁乡、塔拉壕乡和达拉特旗后注入黄河。境内长13公里,平均宽450米,水域面积5.85平方公里。境内支流有马场窑沟、酸刺沟、碾盘梁沟等。属季节性河流。“哈什拉嘎”系蒙古语,意为“堤坝”。  

  罕台川:发源于罕台庙乡板素壕村。向北流经达拉特旗注入黄河。境内长15公里,平均宽400米,水域面积6平方公里。境内支流有添尔漫沟、潮脑沟、营盘沟、淖尔沟、布拉格沟等。属季节性河流。  

  水多湖川:发源于漫赖乡宗兑梁村,向北流经柴登乡和达拉特旗后注入黄河。境内长10公里,平均宽350米,水域面积3.5平方公里。境内支流有哎来五库沟、鸡盖沟等。属季节性河流。“水多湖”系蒙古语,正音为“希都尔古”意为“笔直”。  

  向南汇入乌兰木伦河注入黄河的较大河川有4条。  

  铜匠川:发源于塔拉壕乡农林村,向西南流经布日都梁乡,汇入昆都伦川。境内长10公里,平均宽50米,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早年王铜匠居住此川形成村落,将此川取名铜匠川。  

  昆都伦川:发源于塔拉壕乡格舍壕村,向南流经羊场壕乡、布日都梁乡和伊金霍洛旗,汇入乌兰木伦河后注入黄河。境内长17.5公里,平均宽500米,水域面积8.75平方公里。境内支流有三台基川、铜匠川等。属季节性河流。“昆都伦”系蒙古语,意为横。因蒙古族在古代习惯把日出的地方称作“南”,把日落的地方称作“北”,同时对“横”、“竖”的概念也与汉族习惯有别,故将南北流向的昆都伦川称横川。  

  吉劳庆川:发源于罕台庙乡色连村,向南流经布日都梁乡注入昆都伦川。境内长22公里,平均宽700米,水域面积15.4平方公里。境内支流有宝贝沟、特尔格沟等。属季节性河流。“吉劳庆”系蒙古语,直译为缰绳者,指骑手或御车者,是达尔扈特部落一支的专称。其先辈为成吉思汗的侍从,后裔奉命专理成吉思汗生前骑乘用具及遗物的保管和祭祀事宜。  

  阿布亥川:发源于柴登乡城梁村,向南流经罕台庙乡和伊金霍洛旗,汇入乌兰木伦河后注入黄河。境内长18公里,平均宽500米,水域面积9平方公里。境内支流有文贡沟、班定沟等。属季节性河流。“阿布亥”系蒙古语,意为小姐。传说很早以前有位王爷的女儿被此川洪水冲走,故取名“阿布亥”。  

  内流水系  内流水系均在西部地区,均注入泊尔江海子乡南部的桃力庙海子。流域面积262.4平方公里。较大的内流河有2条。  

  乌尔图河:发源于漫赖乡垛子梁村,向西流经泊尔江海子乡注入桃力庙海子。全长22公里,平均宽200米,水域面积4.4平方公里。属季节性内流河。“乌尔图”系蒙古语,意为“长”。此河是此地最长的河,故得名。  

  扎日格沟:发源于巴音敖包乡扎日格沟村,向东南流经泊尔江海子乡注入桃力庙海子。全长21公里,平均宽200米,水域面积4.2平方公里。属季节性内流河。“扎日格”系蒙古语,意为“胶泥”,因此沟土质系胶泥取名。人们通常称“鸡沟”(译音不准),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正为“扎日格沟”。  

  湖泊  境内湖泊均在西部地区。主要湖泊有2个。  

  桃力庙海子:位于泊尔江海子乡南部与伊金霍洛旗交界处。水质偏碱性(pH值8.5~9),平均水深2米,水面高程1364米,水面面积5.38平方公里,其中在伊金霍洛旗境内约占1/4,称阿拉善海子。“桃力”系蒙古语“桃日木”转译而来,意为水干了的池塘,因此地建庙而得名。  

  侯家海子:位于巴音敖包乡巴音敖包村侯家坡。平均水深3米,水面面积0.4平方公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侯氏搬此定居,村边有一水海子,取名侯家海子。  

  二、地下水  

  境内浅层地下水的动态受大气降水控制,常随大气降水的年变化及年内变化而变化。干旱年或干旱季节水位下降,常造成库干、井枯等现象,而丰水年则井溢库满,西部滩地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地表,形成积水洼地,据有关部门计算,全市各流域的大气降水渗入系数大部在0.08~0.3之间,补给模数在每年每平方公里2.96~7.5万立方米之间,全市补给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4.225万立方米,全市地下水补给量为每年9057.29万立方米。  

  境内的深层地下水受大地构造、地貌条件、气候特点的控制。北部边缘有近东西向延伸的古老地层基底的隆起,属于深层阻水构造。市境地处隆起以南,深层地下水逆地形通过东胜梁向南运动,排泄给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最后补给陕西;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则以东胜梁为分水岭,以北一部分补给深层地下水,一部分补给库布其沙漠或排泄于黄河;分水岭以南两部分,一部分向东南方向运动,最终排泄于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流,另一部分则缓慢向西南方向运动,排泄于内流水系乌尔图河、扎日格沟及桃力庙海子、侯家海子等湖泊,形成地表水体。  

  境内丘陵沟壑、坡梁台地的含水岩层主要为白垩系的志丹群及三叠系红色陆相地层和侏罗系煤层,故含水层分布广而稳定。地下水以潜水形态存在,而潜水又以裂隙水、孔隙水为主,地下水位一般在10米左右,矿化度每升小于1克,酸碱度(pH值)在7~8.5左右,水化学类型较复杂,主要以亚碳酸根离子和2价钙离子、2价镁离子共存(HCO-3—Ca+++Mg++)型为主。洪积滩、丘间洼地因泥岩、泥质砂岩分布不稳定,常以夹层出现,故没有大区域的稳定隔水层,地下潜水一般为孔隙水,地下水位5米左右,酸碱度(pH值)在7.5~9左右,矿化度较高,一般在每升3~4克之间,高的每升可达5~7克,矿化类型以氯离子、钠离子、镁离子等游离子共存(CI-—Na++Mg++)型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盐和碱,使土壤碱化,一般不宜作灌溉用水。  

  第三章 水文 土壤 植被  

  第二节 土壤  

  一、类型  

  市境出露地表的岩层以白垩系、侏罗系沉积岩为主,其地表覆盖物主要为白垩系、侏罗系泥岩、泥质砂岩、砂岩、砂砾岩的分化物。塔拉壕乡、羊场壕乡、罕台庙乡分布着少量的红土状物。潮脑梁乡、布日都梁乡零星分布着少量的黄土状物。西部4个乡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风积物。丘间洼地、沟谷阶地上分布着一些洪积物。梯田、台田上分布着少量的人工堆积物。按照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四级分类,依次分出栗钙土、潮土(浅色草甸土)、风沙土、粗骨土、沼泽土等5个土类;分出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栗钙土、钙质粗骨土、石灰性潮土、盐化潮土、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草甸沼泽土等10个亚类;分出松散砂岩栗钙土等22个土属;分出轻度侵蚀黄沙土等47个土种。  

  栗钙土类  栗钙土是境内唯一的地带性土壤,其分布极广,总面积99.8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32.63%,其中农耕地有42.53万亩,分布于市境各乡。  

  栗钙土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栗色的腐殖质层及灰白色且较紧实的碳酸钙淀积层。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有机质含量在0.5~1.1%之间,平均为0.7182%,酸碱度(pH值)在8~8.5之间,质地一般为沙壤土,结构为小粒状,全氮含量平均为0.0390%,速效磷含量平均为4.5/100万,速效钾含量平均为77/100万。碳酸钙淀积层大多数为灰白色,厚度多在30~40厘米之间,碳酸钙含量平均为9.44%,多的可达36.2%,少的仅有3.86%,碳酸钙淀积形态多以假菌丝状、团块状及结核状形态出现。碳酸钙淀积层是栗钙土的主要障碍层。  

  栗钙土根据腐殖质层颜色、成土条件、地下水位等次要成土因素,可分为3个亚类,十股壕、巴音敖包一线以东为栗钙土地带,以西为淡栗钙土地带,丘间沟谷阶地上零星分布着隐域性的草甸栗钙土。  

  潮土(浅色草甸土)类  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高,地表生长着草甸植被,从而形成半水成的潮土。潮土在境内总面积29.7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9.72%,其中农耕地4.92万亩。  

  潮土地下水位一般在1~3米之间,由于潮土的水分条件好,植物的根系茂密,但多集中于土壤表层,这就为潮土的有机质积累创造了条件,再加有机质常处于嫌气分解状态,所以,潮土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较多,一般在1%左右。在腐殖质层以下,由于地下水位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使土体经常处于氧化还原交替状态,在土壤剖面中部形成了氧化还原层(即具有绣纹绣斑及铁锰结核的桔黄色潴育层),此层是潮土区别于其它土壤类型的诊断层。在潴育层以下则土体常处于地下水饱和条件,土壤处于强还原状态,形成了灰蓝色的潜育层。潮土根据有机质的积累阶段及附加成土过程的不同,分为石灰性潮土和盐化潮土2个亚类。盐化潮土主要分布于西部4个乡的一些积水洼地、湖泊周围及地下水出流不畅的封闭洼地、河漫滩上,面积为20.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8.14%,占潮土面积的83.73%。石灰性潮土主要分布在东部6个乡的沟川、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是东胜区主要的农耕地,其面积为4.84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58%,占潮土面积的16.27%。  

  风沙土类  风沙土类是发育在风积母质上的一类年幼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境内西部4个乡及布日都梁乡南部,面积为39.6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93%,其中农耕地0.9万亩。  

  风沙土的主要成土条件,一是具有沙性母质的物质基础,二是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三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滥开荒、过度放牧、滥捕、滥猎等。风沙土通体为沙土,土体构型为AC结构(即上层为弱腐质层,下层为母质层)或没有层次分异。风沙土根据植被覆盖度及流动情况分为3个亚类:植被覆盖度大于40%为固定风沙土亚类,境内面积23.77万亩,占风沙土类面积的60.2%。主要分布在漫赖、柴登、布日都梁等乡。植被覆盖度在10%~40%之间的为半固定风沙土亚类,境内面积为13.66万亩,占风沙土类面积的34.47%,主要分布在西部4个乡。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为流动风沙土亚类,境内面积为0.19万亩,占风沙土类面积的5.51%,主要分布在西部4个乡的南部。  

  粗骨土类  粗骨土是发育在坡梁上部侵蚀切割异常强烈的砂岩、砂砾岩及泥岩风化残积母质上的一类土壤,境内面积为136.7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44.6%,其中农耕地10.99万亩。分布于全市各乡侵蚀坡梁地上。  

  粗骨土的土壤表层一般在10厘米左右,下为半风化物的母质层或坚硬的母岩层,有的甚至母质成基岩裸露地表。粗骨土只有钙质粗骨土1个亚类。  

  沼泽土类  沼泽土是一类水成土壤,主要发育在积水洼地的洪积—湖积母质上。沼泽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紧厚的泥炭层或粗腐殖层。境内面积0.0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03%,主要分布在布日都梁乡灶火壕村。  

  表2-4 东胜区耕种土壤类型面积表  

  〖图片〗宽709×高1394  

  二、侵蚀 沙化  

  形成原因  境内地层基底为震旦纪以前的变质岩系,其地表覆盖物主要是白垩系、侏罗系砂岩、砂砾岩、泥岩、泥质砂岩的风化物,也相间分布着一部分洪积物、风积物,由这些物质发育而成的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少质地较轻,结构松散,成为风蚀、沙化、水蚀的主要物质基础。  

  鄂尔多斯古地理在更新期的初期就是中间高四周低,西、北、东三面环绕黄河,地形地貌和现在十分相似,东胜区位于高原的中央脊线上,地形地貌更是有利于水辙冲刷沟的自然发育,由于河源地壳不断上升,水流的冲刷作用进一步加强,水辙的规模也愈加扩大,并逐步演变为冲沟,而原来的冲刷沟,随着水流的冲刷作用,不断向源头方向下切伸长,同时在两壁形成愈来愈多的岔沟。如此循环往复,水辙变成冲沟,冲沟扩展成河谷。  

  境内极端大陆性季风气候造成以干旱、大风、暴雨为主的灾害性天气,加之地形地貌起伏较大,降水利用率低,蒸发极强,干旱使沙地上着生的大部分固沙植物枯死,植被覆盖度下降,风蚀沙化加重。与干旱相伴产生的大风,吹蚀着没有植被或很少有植被的疏松土壤表层,土壤中的粘粒物质和各种养分逐渐减少,土壤沙化十分严重。境内暴雨虽少,但强度很大,造成洪水泛滥,使土壤切割加剧,外流水系给黄河输入大量泥沙(平均年输沙量844.06万吨),两条季节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复沙梁地,所经流域也是西部4个乡风蚀沙化严重的地段,洪水泛滥溢出两岸,淹没大片农田、草场,流沙沉积,造成沙化。  

  古代,境内曾是一个“水草丰美,广泽清流”的地区。乌尔图壕、灶火壕有泥炭埋藏,神山有天然杜松遗留,证明当时许多岗丘上生长着原始森林植被,平滩壕地生长着茂密的草甸植被。随着历代生产经营方式的交替,曾多次在这里移民屯垦,使植被遭到破坏。特别是清末的放垦,使内地的农民大规模迁入境内,将部分草原开垦种粮,种植几年后因土壤肥力下降而撂荒,又去开垦另一部分草原。周而复始,原始草原被开垦殆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口逐步增加,生产活动也相应增加,再加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便实行大面积开荒。西部地区的农民在已被固定的沙地上开荒种地,活化了沙丘,加速了风蚀沙化的进程。东部地区的农民在坡度很陡的土地上耕种,致使水土流失加重,土地侵蚀切割加快。  

  长期以来,畜牧业生产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处于靠天养畜阶段,风调雨顺,牲畜头数盲目发展,遇到自然灾害,大批牲畜因缺乏饲草饲料而大量死亡。境内有各类草场面积223万余亩,年产各种饲草加农作物秸杆,可供11.2万余个绵羊单位的牲畜采食,而全市的牲畜折合绵羊单位为22万余个,超载10.8万余个绵羊单位。特别是早春牧草刚刚返青后,一块草场一天之内有多群牲畜过牧,有的植物根系、营养器官也被牲畜啃食,植物的光合作用下降,生长速度放慢。加之牲畜的践踏,加重了侵蚀沙化。  

  西部4个乡的燃料缺乏,每年有大批沙蒿、沙柳、柠条等固沙植物被砍当柴烧掉。另外,柳编、薪炭林的采伐也缺乏合理安排。这些都是造成侵蚀沙化的原因。  

  危害  土地经过多年的风蚀,物理性粘粒大部分损失殆尽,沙粒和砾石残留地表,因而造成地表粗质化,在沙粒堆积的地方出现小沙丘,砾石较多的土地则难以耕种。  

  由于大风的强劲吹蚀,流沙遇到风沙界子,自然土坎等障碍物,便堆积起来,埋压大片农田、草场,大风夹带的沙石将刚出土的禾苗和刚返青的牧草吹走或打伤、打死,造成春季有许多农田返种,个别年头有的农田要返种4~5次。牧草在5月下旬(农历节气“小满”左右)才能返青。  

  由于侵蚀沙化的原因,改变了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的理化性能,草场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原始草场基本以禾本科、豆科牧草为建群种,沙化后逐渐演变为以沙蒿、沙米为主的沙生植物群落,有的芨芨草滩地基本变成沙滩。硬梁地草场,由于侵蚀强烈,有毒有害以及牲畜不喜食的植物大量增加,牲畜喜食性植物不断减少,牲畜基本处于半饥饿状态,导致营养不良、个体瘦小、质量下降。  

  由于严重的侵蚀沙化,西部地区一遇大风,流沙埋压民房、道路,尘土飞扬,污染环境;东部地区一遇暴雨,洪水泛滥,给黄河输入大量泥沙,使土壤养分严重损失。  

  类型及分布  全市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07.5万余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3.43%。其中潜在沙漠化土地5.8万余亩,约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37%,主要分布在巴音敖包、泊尔江海子、柴登等乡的低湿滩地上;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45.2万余亩,约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2.02%,主要分布在巴音敖包乡的沙日塔庙村,泊尔江海子乡的海壕村,漫赖乡的宗兑梁、陶壕曼等村,柴登乡的折家梁、宗兑壕、柴登、板旦梁、台什等村,东部6个乡的冲沟两岸也有零星分布;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52.2万余亩,约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8.59%,主要分布在巴音敖包乡的巴音布拉格、巴音敖包、十股壕等村,泊尔江海子乡的台什、奎素、海畔等村,漫赖乡的莫日古庆、漫赖、乌尔图、垛子梁等村,柴登乡的折家梁、宗兑壕、台什等村;强度沙漠化土地面积4.3万余亩,约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01%,主要分布在巴音敖包乡的巴音敖包村,泊尔江海子乡的海壕村,漫赖乡的莫日古庆、漫赖等村。  

  全市风蚀土地面积37.8万余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1.77%。其中轻度风蚀土地面积1.8万余亩,约占风蚀土地总面积的4.69%,主要分布在柴登乡的白家壕村,巴音敖包乡的扎日格沟、巴音布拉格等村;中度风蚀土地面积12万余亩,约占风蚀土地总面积的31.61%,主要分布在柴登乡的台什村,泊尔江海子乡的巴音陶勒盖村,巴音敖包乡的扎日格沟村;强度风蚀土地面积20.1万余亩,约占风蚀土地总面积的63.70%,主要分布在柴登乡的城梁村,漫赖乡的海子湾村。  

  全市水蚀土地面积151.4万余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7.08%,其中轻度水蚀土地面积12.8万余亩,约占水蚀土地总面积的8.43%,主要分布在东部罕台庙、羊场壕、布日都梁、添尔漫梁、塔拉壕、潮脑梁等6个乡的缓坡上,一般为农业用地;中度水蚀土地面积23.6万余亩,约占水蚀土地总面积的15.59%,东部6个乡的缓坡平梁上均有分布,一般为农田,但土层较薄;强度水蚀土地面积92.4万余亩,约占水蚀土地总面积的61.04%,主要分布在东部6个乡基岩较松散的坡梁上和冲刷沟两壁,一般为草场;剧烈水蚀土地面积22.6万余亩,约占水蚀土地总面积的14.93%,主要分布在东部6个乡剥蚀严重的坡梁上。  

  第三章 水文 土壤 植被  

  第三节 植被  

  东胜区的植被属于温带干旱草原植被,发育广泛。植物类型多以多年生的草本科植物组成,以禾本科植物占优势,其次是菊科、豆科植物。另有部分小灌木、半灌木,以豆科、菊科为主。乔木多为人工栽植的杨树、柳树及部分榆树、松树。全市植被覆盖率40%~60%。因侵蚀、沙化、地下水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全市的植被大体分化成干旱草原沙生植被、干旱草原植被、草甸草原及盐生植被3种类型。  

  一、干旱草原沙生植被  

  由于多年来不合理的放牧和掠夺式的垦植,风蚀、沙漠化剧烈发展,沙生植被广泛发育。主要分部于西部4个乡。其主要建群种以沙蒿、沙蓬、沙米、牛心卜子为主,优势种有沙旋复花、虫实、沙引草等,部分地区有人工栽植的旱柳、沙柳。植被覆盖度一般在10%~45%左右。在此条件下发育着固定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及栗钙土、淡栗钙土的较严重沙化类型的土壤。  

  二、干旱草原植被  

  干旱草原植被基本为原始草原植被类型,广泛分布于东部丘陵台地上,主要由丛生禾草和杂草类组成。分布的主要建群种植物有克氏针茅、大针茅、羊草、狗尾草、糙隐子草等,其次有草原的衍生类型百里香、冷蒿、砂珍棘豆等。优势种有牛枝子、猪毛蒿、阿尔泰狗娃花等。灌木主要有中间锦鸡儿及柠条锦鸡儿。植被覆盖度一般在20%~45%之间。在这一植被条件下发育的土壤类型有栗钙土、淡栗钙土、钙质粗骨土等。  

  三、草甸草原及盐生植被  

  草甸草原及盐生植被主要分布于西部毛乌素沙地的低洼地上,东部6个乡的河沟两岸阶地及丘间洼地上也有少量分部。草甸草原植被的建群种有苔草、芨芨草、芦苇、披碱草、萎陵菜、海乳草等。优势种有碱蒲公英、西伯利亚蓼、萹蓄、黄戴戴、圆叶碱毛莨等。植被覆盖度在30%~70%之间。在此植被条件下发育的土壤类型有石灰性潮土、草甸栗钙土、草甸沼泽土及轻度盐化潮土等。盐生植被主要建群种有碱蓬、盐爪爪、西伯利亚滨藜、尖头叶藜、碱地肤等。植被覆盖度一般在20%~50%之间。在此植被条件下发育的土壤类型有盐化潮土。  

  第四章 野生物 矿藏  

  第一节 植物  

  一、林木  

  清代初期,境内天然林木较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到民国时期,只有以神山天然次生林为主的林木在东部地区有大面积覆盖,其中以神山为中心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地带生长着侧柏、杜松、沙棘、樱桃、野柠条、山榆、黄柏、青椿等。由于长期滥垦滥伐,天然林木遭到很大破坏,现只有神山一带天然次生林100余亩,而且覆盖稀疏,其林种有侧柏、杜松、沙棘等。另外沙棘、山榆等在东部各乡均有零星分布。  

  二、饲用植物  

  境内野生植物300余种,其中有饲用价值的180多种,按牲畜采食状况分为优等、良等、中等和一般4个等级。  

  优等饲用植物  全市性分布的有草麻黄、细齿草、木樨、斜茎黄芪、草木樨状黄芪、达乌里胡枝子、尖叶胡枝子、扁蓿豆、芦苇、冰草、沙生冰草、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羊草、赖草、巨序剪股颖、木氏针茅、沙生针茅、石生针茅、小画眉草、无芒隐子草、糙隐子草、狗尾草、金狗尾草、细叶葱、蒙古葱、双齿葱等。西部地区分布的有沙拐枣、梭梭、驼绒藜、细枝岩黄芪、塔落岩黄芪、狭叶野豌豆等。东部地区分布的有野大麦、山葱等。  

  良等饲用植物  全市性分布的有沙蓬、瘤果虫食、绳虫食、烛台虫食、兴安虫食、刺沙蓬、猪毛菜、克氏针茅、大针茅、中间锦鸡儿、米口袋、北云香、油蒿、芨芨草、稗、白草、寸苔草等。西部地区分布的有沙鞭、荩草、细灯蕊草等。东部地区分布的有小叶锦鸡儿等。  

  中等饲用植物  全市分布的有麻叶荨麻、藜、灰绿藜、尖头叶藜、碱地肤、雾冰草、反枝苋、菊叶萎陵菜、柠条锦鸡儿、细叶黄芪、白花黄芪、砂珍棘豆、达乌里芯芭、黄蒿、大籽蒿、冷蒿、阿尔泰狗娃花、少叶早熟禾、圆柱披碱草、鹤甫碱茅、拂子菜、光颖芨芨草、中华草沙蚕、止血马唐、沙茴香、打碗花、田旋花、银灰旋花、亚洲百里香等。西部地区分布的有西伯利亚滨藜、西伯利亚蓼、角果碱蓬、假苇拂子菜、长芒棒头草、扁杆藨草、小灯芯草、细柴胡、马蔺等。东部地区分布的有兴安天门冬等。  

  一般饲用植物  全市性分布的有刺藜、马齿苋、展枝唐松草、独行菜、鹅绒萎陵菜,小果白刺、蒺藜、老瓜头、苣荬菜、蒙古莴苣、山苦荬、紫穗槐等。西部地区分布的有问荆、水葱等。  

  三、药用植物  

  全草类  全市性分布的有茵陈、光叶苦荬菜、车前草、紫菀、鹅绒萎陵菜、金沸草、老鹳草、灰菜、狗尾草、刺藜、菟丝子、酸模叶蓼、麻叶荨麻、苋菜、风毛菊、沙茴香、百里香、砂珍棘豆、牧马豆、大蓟、小蓟、地锦、地丁、青蒿、蒲公英、益母草、列当、岩败酱等。西部地区分布的有沙旋复花、猫眼草、巴天酸模、地梢瓜、水葱、问荆等。东部地区分布的有还羊生、蝟菊等。  

  根茎类  全市性分布的有蒲根草、黄芩、紫筒草、漏芦、银柴胡、打碗花、小秦艽、穿山龙、党参、甘草、狼毒、知母、细叶鸢尾、芦苇、茜草等。东部地区分布的有地构叶、远志等。  

  茎叶花类  全市性分布的有马齿苋、败酱、草木樨、飞廉、篦齿蒿、万年蒿、青蒿、柠条、角蒿、山野豌豆、文冠果、野西瓜苗、萹蓄、画眉草、草杜仲、芨芨草、香青兰、洋金花、旋复花、蒲黄、艾叶等。西部地区分布的有猪毛菜等。  

  果实种子类  全市性分布的有王不留行、琉璃草、沙苑子、小果白刺、苍耳子、车前子、甜葶苈、鹤虱、天仙子、光明子、火麻仁、青箱子、桑椹、沙棘、软蒺藜、地梢瓜、细叶鸢尾等。西部地区分布的有马蔺子、枸杞等。  

  第四章 野生物 矿藏  

  第二节 动物  

  境内野生动物以昆虫类动物种类较多,鸟类次之,哺乳类动物种类不多,但鼠、野兔的数量较多,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蛛形类和毛足类动物种类较少。  

  一、昆虫类  

  境内昆虫类动物119种,属9目48科。  

  直翅目:亚洲小车蝗、散居型亚洲飞蝗、短额角蝗、大尖头蜢、日本棱蝗、油胡芦、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境内均有分布。  

  同翅目:榆叶蝉、金绿豆头叶蝉、沙枣木虱、柳瘤大蚜、榆病蚜、杨病绵蚜、柳二尾蚜、苹果蚜、温室白粉虱、杨圆蚧等,分布于市境各地。  

  异翅目:牧草盲蝽、苜蓿盲蝽、红长蝽、乌鲁木齐菜蝽、长绿蝽、异色蝽等,分布于市境各地。  

  缨翅目:小麦皮蓟马,境内均有分布。  

  鞘翅目:多型甲铜翅亚种、黑型庭虎甲、绸纹虎甲、中华光背步行虫、中华曲颈步甲、红斑郭公虫、细胸金针虫、沟胸金针虫、多异瓢虫、菱斑和瓢虫、七星瓢虫、二星瓢虫、红点唇瓢虫、异色瓢虫、绿芜青、苹斑芜青,戈壁琵琶甲、蒙古光漠王、无翅黑金龟子、朝鲜黑金龟子、东方黑金龟子、阔胸金龟子、大理石须金龟子、黄褐金龟子、综色金龟子、蒙古丽金龟子、苹毛金龟子、白星花潜、家茸天牛、杨红须天牛、杨柳虎天牛、红绿天牛、密条草天牛、枸杞负泥虫、柳兰叶甲、中华萝摩叶甲、杨梢叶甲、枸杞跳甲、柠条种子豆象、西伯利亚绿象甲、波纹斜纹象甲、蒙古象甲、甜菜象甲等,分布于市境各地。  

  脉翅目:中华草蛉、丽草蛉、大草蛉,境内均有分布。  

  鳞翅目:白杨透翅蛾、杨银潜叶蛾、杨白潜叶蛾、红云翅斑暝、草地暝、杨枯叶蛾、天幕毛虫、丝绵木金星尺、云纹天蛾、毛眼天蛾、沙枣天蛾、桃公点天蛾、柳天蛾、杨二尾舟蛾、腰带燕尾舟蛾、小剑切根虫、长冬夜蛾、苜蓿夜蛾、甘兰夜蛾、榆剑纹夜蛾、柳剑纹夜蛾、黄地老虎、杨梦尼夜蛾、大地老虎、小地老虎、棘翅夜蛾、苦豆夜蛾、杨裳夜蛾、红腹裳夜蛾、柳裳夜蛾、粘虫、银装冬夜蛾、连纹夜蛾、柳蛱蝶、榆蛱蝶、赤蛱蝶、斑绿豆粉蝶、花粉蝶、白粉蝶等,分布于境内各地。  

  双翅目:斜纹鼓额食蚜蝇、月斑鼓额食蚜蝇、大灰食蚜蝇、斑翅窄口食蚜蝇、麦秆蝇,境内均有分布。  

  膜翅目:柠条种子小蜂、长脚胡蜂、中国蜜蜂,境内均有分布。  

  二、鸟类  

  境内鸟类动物有38种,属11目19科。  

  雁形目:遗鸥、鸿雁、豆雁(别名大雁)、绿头鸭,多分布于西部地区;鸳鸯,境内均有分布。  

  隼形目:苍鹰、雀鹰(别名鹞子)、松雀鹰,境内均有分布。  

  鹗形目:鸮(别名猫头鹰),多分布于东部地区。  

  鸡形目:石鸡(别名嘎嘎鸡)、鹌鹑、环颈雉、沙鸡,多分布于东部地区。  

  鹈形目:普通鸬鹚,多分布于西部地区。  

  鹤形目:小田鸡、董鸡,境内均有分布。  

  鹳形目:苍鹭,多分布于西部地区。  

  鸽形目:岩鸽,境内均有分布。  

  鹃形目:大杜鹃,境内均有分布。  

  佛法僧目:戴胜,境内均有分布。  

  雀形目:沙百灵、凤头百灵、燕、树鹨、虎纹伯劳、红尾伯劳、黑枕黄鹂、喜鹊、红嘴山鸦、小嘴乌鸦、秃鼻乌鸦、红点颏、蓝点颏、画眉、白脸山雀、褐头山雀、银喉长尾山雀、麻雀等,境内均有分布。  

  三、哺乳类  

  境内哺乳类动物17种,属4目10科。  

  食虫目:刺猬、麝鼹,境内均有分布。  

  翼手目:夜蝙蝠,境内均有分布。  

  食肉目:艾鼬、獾、赤狐,境内均有分布。  

  兔形目:蒙古兔(别名野兔)、草原黄鼠、鼷鼠、白腹小家鼠、褐家鼠、荒漠毛幪鼠、鼹形田鼠、长爪沙土鼠、原鼢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境内均有分布。  

  四、爬行类  

  境内爬行类动物6种,属2目3科。  

  蜥蜴目:草原沙蜥、丽斑麻蜥、山地麻蜥、密点麻蜥,境内均有分布。  

  蛇目:黄脊游蛇、白条锦蛇,多分布于西部地区。  

  五、两栖类  

  境内两栖类动物4种,属1目2科。  

  无尾目:大蟾蜍、花背蟾蜍、青蛙、林蛙,境内均有分布。  

  六、鱼类  

  境内只有少量鲫鱼、泥鳅、麦罗鱼、鲤鱼,分布在桃力庙海子、侯家海子及柴登、灶火壕等水库。  

  七、蛛形类  

  境内蛛形类动物有蜘蛛、喜蛛、圆网蛛,各地均有分布。  

  八、毛足类  

  境内毛足类动物有蚯蚓、蚰蜒,各地均有分布。  

  第四章 野生物 矿藏  

  第三节 矿藏  

  东胜区所处地质构造位置是一长期稳定发展的大型沉积盆地,境内自上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地层发育齐全,构造简单,无岩浆活动,矿产均为沉积矿产。储量最多的是煤,其次有油页岩、天然气、黄铁矿、泥炭、软质耐火粘土、石英砂、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种30多种,共有矿床、矿点24处。  

  一、煤  

  东胜区位于“煤海”之上,煤炭资源在境内无论储量、规模、勘探程度还是发展远景,均居矿产资源之首,属国家重点开发的东胜煤田的一部分。煤炭为弱粘结煤二号至褐煤,多为不粘结煤,有部分长烟煤。煤中硫、磷、腐殖酸含量均低。除用作民用燃料外,亦可用于发电或气化,以获得二次能源和化工原料。作为一般工业锅炉用煤,发热量和灰熔点略低。从煤灰中可回收锗、镓分散元素。  

  东胜区境内已作过地质工作的地区有:铜匠川详查区,总勘探面积近700平方公里,在东胜区境内444.4平方公里,提交(B+C+D)级储量126.24亿吨,在市境内85.88亿吨;万利川勘探区,总勘探面积234平方公里,在市境内150.2平方公里,提交总储量22.12亿吨,在市境内17.12亿吨;柴登南详查区,总勘探面积250平方公里,在市境内150.16平方公里,提交(B+C+D)级储量10.23亿吨,在市境内6.82亿吨。三大勘探区总面积1184平方公里,总储量158.59亿吨。其中,市境内勘探总面积744.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3%,总储量109.82亿吨。  

  二、油页岩  

  境内油页岩储量逊于煤炭,但在蕴藏层位上,它往往与煤层互变,含油变化较大,并伴有锗、镓等稀有元素。对油页岩的勘探程度较低,储量估计约3.3亿吨。其中添尔漫梁乡罕台川外围储量约9814万吨,油页岩估计面积8.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7.9米。添尔漫梁乡南部和羊场壕乡西部及罕台庙乡东部的罕台川储量约2211万吨,矿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平均厚度3.35米,含油率一般为6.5%。羊场壕乡碾盘梁储量约66万吨,有两个含矿层,上层东西延长约600米,厚度0.7~1.96米,含油率2.7%~8.5%,下层距上层0~12米,与泥岩、泥炭岩、煤常为相变关系。矿区东部及北部出露较好,呈层状,厚2~3米,含油率平均3%。潮脑梁乡冯家渠储量约173万吨,一般厚度4~5米,含油率4%左右。潮脑梁乡库伦沟储量约2.1亿吨,矿体厚度变化大,与煤、炭质岩互变。  

  油页岩作为境内的重要资源,有待于开发利用。  

  三、天然气  

  天然气是境内新型能源和化工原料资源。1976年,国家地质总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在巴音敖包乡十股壕打成伊探一号气井,发现了藏于二叠系石盒子组的5个含油气层。在测试中,第一个含油气层日喷气8000多立方米,第二层日喷气9000多立方米,两个气层中均伴有少量轻质油。进行放喷点火时,声如雷鸣,火焰直冲夜空,距现场10公里也可闻声见光。  

  境内天然气虽气量尚未达到工业气田要求,但前景诱人。  

  四、黄铁矿  

  黄铁矿分布于潮脑梁乡境内,矿体含矿岩石横向变化极大,矿体规模小,尚未构成工业矿床,但作为零星分散资源,可用于制硫及硫酸。其中,冯家渠储量约38.95万吨,矿体呈薄层状分布,厚0.04~0.15米。库伦沟储量约1500万吨,矿体以层状分布,厚0.1~0.3米。西库伦沟有零散分布,有呈自形结核体存在。吴坝塔的矿体呈1~40厘米的小结核体,含量少,质量较好。乔家渠的含砂矿岩约厚1米,砂岩中黄铁矿含量1%~2%,质量较差。  

  五、泥炭  

  境内西南部漫赖、撖家塔和南部吉劳庆、灶火壕及东部潮脑梁新生界第四系表层有10~30厘米的泥炭层,有望发现泥炭矿床。泥炭除可制农业有机肥料外,还可用于工业制取腐殖酸、煤气、水煤气和甲醇等原料。  

  六、软质耐火粘土  

  软质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罕台庙乡东部的罕台川、添尔漫梁乡的东南部、羊场壕乡的东北部、塔拉壕乡的西北部,总储量约7.6亿吨。其中,罕台川储量约7.5亿吨左右,矿层厚度不稳定,一般1~2层,厚0.5~5.08米,呈鸡窝状分布。添尔漫梁乡东南部和羊场壕乡的东北部,初探储量为525万吨,其中一级品234万吨,二级品132万吨,三级品159万吨,属中型矿床。矿层不连续,一般厚度0.5米。耐火度1610~1700摄氏度。塔拉壕乡西北部的水头沟为专项勘探区,储量为303.68万吨,其中一级品186.93万吨,二级品75.53万吨,三级品111万吨,属中型矿床。矿区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公里,矿层厚度变化大,一般为0.5~2米,有时有夹层,变化为2~3层。耐火度1610~1700摄氏度。塔拉壕乡西北部白泥渠储量168万吨,其中一级品68万吨,二级品54万吨,三级品46万吨,属中型矿床。矿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公里。矿层呈层状或透镜状,一般1~3层,每层厚度0.5~1米,耐火度1655摄氏度。  

  境内软质耐火粘土质量好,规模可观,埋藏浅,易开采。可用于冶炼炉的炉壁、炉衬用的耐火砖、堵火口泥和作坩锅掺合料,也可作造型粘土、高级卫生陶瓷配料,有的还可作纸、橡胶、颜料、油漆、塑料的制作填充剂。其二氧化铝和塑性指数均合格,三氧化铁、二氧化钛含量略超标。由于粘土氧化钙含量低,不能作水泥配料。  

  七、石英砂  

  境内石英砂主要分布于东部塔拉壕乡、潮脑梁乡,储量待探。石英砂可用作钢铸件的造型用砂,高炉铸池的流道砂及酸性平炉操作时用的炉腐砂,也可用于玻璃制造,还可当作硅砖、硅铁、硅铝、结晶硅的制作原料硅石使用,但需补充测定五氧化二磷的含量。  

  八、石灰石  

  境内石灰石主要分布在羊场壕、添尔漫梁、塔拉壕、潮脑梁等乡,储量约10亿吨。经过烧制,用作建筑材料。  

  九、卵石  

  卵石在境内分布极广,东部6个乡更甚。主要用作建筑材料。  

  十、河沙  

  河沙广泛分布于境内大小河川,是当地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网站地图